Toddy Style 與 Razor 側掛系統比較報告
- szetheworld
- 8小时前
- 讀畢需時 14 分鐘

設計理念與核心技術特點
Toddy Style 設計理念與技術特色
Toddy Style 側掛系統實物展示:可見其雙背板「三明治」結構與TS品牌標誌。該圖也展示了Toddy Style 與側掛CCR(如T-REB)的整合能力。
Toddy Style 側掛系統由著名洞穴潛水員 Thorsten “Toddy” Wälde 創設,其設計理念強調多用途與整合性。核心是雙背板「三明治」式結構:一塊輕量內背板夾持氣囊並防護其不被狹窄環境擠壓,外側再加一塊類似背掛式的背板,兩者夾住翼型氣囊形成穩固結構。這種雙背板不僅提供骨架,亦充當配重系統:背板本身由金屬製成,潛水員可按需求堆疊額外背板增加重量,重量將平均分散在背部兩側而非集中於脊柱,減少因配重集中導致的翻轉效應。相比傳統側掛需另行增掛鉛塊,Toddy Style 將所需配重融入背板中,大大簡化了裝備。若旅遊出行等場合不便攜帶沉重金屬背板,系統也提供傳統的配重解決方案——可附加在背板上的配重固定架,同樣遠離脊柱以維持良好平衡。此外還有柔性尾部延伸配重掛點,能細調尾部配重以取得理想的水平。整體而言,Toddy Style 獨特的「三明治」設計有效將配重、浮力囊與背帶結構融為一體,特別適合需要攜帶大量配重的深水或冷水技術潛水。
Toddy Style 的背帶與調整機制也別具特色。它採用雙肩帶可調節式背架:肩帶長度透過黏扣帶(魔鬼氈)調節並以寬鬆彈性束帶固定,一旦調整好就牢牢固定。這讓不同體型的潛水員都能迅速調整到合身的尺寸(不像傳統連續繩帶需要反覆試穿調節)。兩條肩帶在胸前由一條可拆卸彈性繩相連,這條彈性繩在潛水員側轉時防止肩帶滑動,同時可作為臨時掛點來夾持小配件(如標記夾、手電等)。腰帶與襠帶部分則與一般側掛相似,但整套系統的重心因背板配重而更貼近潛水員背部兩側,使得水下的平衡與舒適性更佳。
Toddy Style 的浮力裝置(BCD/翼型氣囊)提供約130牛頓(≈13公斤)的浮力氣囊外殼使用堅固耐磨材料(提供三種版本:Cordura、PVC “Snakeskin” 及 Kevlar,不同版本外殼以適應一般休閒、洞穴沉船、極限探險等環境,其中TS3 Kevlar版採用防刺穿的Kevlar強化布並三重縫線,耐用性極高,值得一提的是,Toddy Style 的充氣軟管佈置模仿背掛配置——從後頸位置引出直接連接氣囊的通氣管,沒有傳統的旋轉接頭(elbow)。這種直通式設計消除了其他系統常見的薄弱點,提升了可靠性氣囊內膽也可輕易取出更換,即使在野外遠征中,如遇刺破漏氣也能快速更換維修。氣囊外形為U型環繞式,貼合潛水員身側與背部,提供均勻升力同時保持剖面流線;即使完全充氣,其扁平輪廓也不致突出影響鑽洞通過性。
總的來說,Toddy Style 的設計理念在於一套裝備、多種用途,透過創新的結構將重量、浮力和裝備靈活性結合,實現了良好的舒適度和平衡性,讓潛水員在水下獲得優異的機動性且阻力最小。
Razor 設計理念與技術特色
Razor 4 側掛系統主要部件:包括Y字型繩帶式背帶、BAT翼型氣囊(帶雙重氣囊結構)、配重口袋系統(圖中中央的腰帶配重袋)等。Razor 採用極簡的組件實現全面的側掛功能。
Razor 側掛系統是由英國洞穴潛水先驅 Steve Bogaerts 等人在墨西哥開發,屬於典型「墨西哥風格」的極簡側掛設計,其設計哲學可歸納為簡約、流線與模組化。核心是著名的**“一根繩”式背帶**:整套背帶僅由兩段連續不間斷的織帶構成(一條肩帶環繞雙肩呈Y字型,連接腰帶;一條襠帶),配合單一的腰帶不鏽鋼搭扣作固定閉合。沒有多餘的夾片或塑料扣件,使得背帶結構極為簡潔、結實耐用。在這種霍加斯式(Hogarthian)的簡約背帶基礎上,Razor 提供精巧的五金調節件:肩帶末端連接一塊迷你背板(Delta肩板),上有多組螺孔,可供調整肩帶與翼片的位置高度,以適配不同身材並調節浮力中心。腰帶和肩帶上的所有D環都可以通過滑動或安裝在不同位置,讓潛水員根據個人裝備需求進行定制布局。例如,Razor 背帶標配傾斜固定式D環在肩部和腰帶上,另附滑動D環在腰兩側,輕鬆滿足鋁瓶在氣量變化時前移後移的掛載需求。整套繩帶系統沒有多餘拖垂,貼身如同「第二層皮膚」一般,實現高度流線化的水下剖面。這種極簡但高強度的設計,使Razor在狹窄環境中不易掛纏阻礙,又足夠耐用來承受長時間探險的考驗。
Razor 的浮力與配重系統經多次演進,現行的Razor 4代配備了雙氣囊冗餘翼(BAT Wing 4)。主翼和備用翼集成在同一扁平翼片中,提供總計約45磅(≈20公斤)的浮力。翼片由內外三層材料構成:雙層抗磨外殼與內膽組合,極大提高了耐用性indepthmag.com。翼片以兩顆不鏽鋼螺栓固定在背帶上方,拆裝十分簡便,且可依潛水員身長上下調整安裝位置,以獲得最佳平衡。Razor 側掛翼的外形扁平,下緣呈寬大的菱形,稱為“BAT”翼(Buoyancy And Trim Wing),專為在潛水員下背部提供足夠浮力而不干涉側面氣瓶位置而設計。值得注意的是,Razor 4 的雙氣囊配置符合技術潛水對冗餘浮力的要求,兩個氣囊各自配有獨立的充排氣閥與軟管,且使用了超低側面的“硬幣”式排氣閥和改良高流量的充氣閥,進一步降低了部件突起高度indepthmag.com。配重系統方面,Razor 採用模組化配重口袋設計:在翼片的貼身面縫有一層整面的基座布,可黏貼配置可拆卸的配重口袋。標準的Razor 4套裝帶有一組Razor 4配重袋系統,包含沿脊柱排列的3個大型魔術氈配重袋,可容納總計約12公斤的鉛塊。如果需要更多配重,潛水員可另外購買擴充配重袋組,最多可附加至6個以上配重袋沿翼片兩側分佈,以滿足極冷水域厚重乾衣下的高配重需求。除此之外,腰帶上也可直接穿載鉛塊或使用Razor專用腰帶配重包補充(官方建議單以翼片配重袋系統即可滿足13磅內的需求,超過則腰帶可再增加)。總的來說,Razor 的配重系統精確且靈活,潛水員能細調配重的位置以優化 trim 平衡;而模組化口袋讓裝卸調整配重變得快速簡便,不用每次潛水重新綁扎鉛塊。這種一體化的翼片與配重設計使Razor 在不同水域和裝備需求下都能輕鬆調配,保持潛水員的水平 trim。
整體而言,Razor 系統充分體現了「簡約而不簡單」的設計思想:僅用最少的必要組件,實現了完整側掛需求,並提供卓越的耐用性和多功能性。它以流線貼身的背帶結構、堅固可靠的材料工藝,結合可定製調節的細節,為各種體型和經驗水平的潛水員提供了舒適安全的適配。同時,其翼型和配重系統在不增加水中阻力的前提下滿足了不同環境下的浮力與配重分配需求。Razor 所追求的,就是讓側掛潛水配置極度精簡卻不犧牲功能,以達到在水下最有效率的潛行體驗。
技術潛水與休閒潛水中的應用與接受度
Toddy Style 與 Razor 雖同為側掛系統的佼佼者,但在技術潛水和休閒潛水領域的應用歷史與接受度有所不同。
Razor 系統可以說是在技術潛水領域發跡。自2006年問世以來,Razor 最初專為極限洞穴探險而生,由Steve Bogaerts在墨西哥洞穴中實戰測試並逐步完善。由於其精簡可靠的特性,很快受到國際洞穴潛水員的青睞,成為技術側掛配置的經典代表之一。特別是在洞穴潛水領域,Razor 的「墨西哥流派」設計(偏重貼身低阻力、適合鋁瓶)被證明非常適合低矮狹窄的環境,許多探險者使用Razor完成了前所未至的洞穴延伸。不過早期的Razor在開放水域的表現相對一般:例如在風浪中或長時間浮上海面的情況,小巧的翼片浮力有限,無法像傳統背浮BCD那樣提供強大支撐。另外,Razor 原先是針對鋁製氣瓶(正浮力氣瓶)調校,面對極重的鋼瓶組合時並非最佳選擇。這使得Razor 初期在冷水或重裝技術潛水(如需雙鋼瓶或多瓶減壓氣)的推廣受到一些限制。然而,隨著近年Razor 4的推出,設計者針對這些問題做出改良:新系統宣稱能同時適用於鋼瓶+乾衣和鋁瓶+濕衣,從極冷水深潛到溫暖熱帶休閒皆可勝任。冗餘雙氣囊與擴充配重能力的加入,使Razor 更受技術潛水員信任,也符合許多訓練機構對裝備冗餘的要求。因此在技術潛水界,Razor 經過多代演進,已建立了專業口碑和廣泛用戶基礎。不少國際知名的側掛教練和探險者都使用或教授Razor系統,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技潛領域的主流地位。
相較之下,Toddy Style 系統出現時間稍晚(約2010年代中期),一問世即針對填補傳統側掛的一些空白需求,因而在某些技術潛水族群中迅速受到歡迎。Toddy Style 的發明者Toddy本身是歐洲頂尖的洞穴探險者和教練,他在歐洲冷水深洞的探索經驗直接影響了系統設計。因此冷水域的技術潛水員對Toddy Style尤為關注:該系統強調與乾式潛水衣、雙鋼瓶乃至側掛CCR的兼容,不需要為側掛額外購置特殊規格的裝備。例如,由於Toddy Style 不要求專門的左閥/右閥氣瓶,一般標準氣瓶皆可直接側掛使用,還無需更換特殊長短軟管配置即可實現安全氣源供分享。這對許多從背掛雙瓶轉型過來的技術潛水員而言降低了門檻:他們可直接利用現有的調節器和氣瓶配對Toddy Style,快速上手。特別是在歐洲地區,Toddy Style 被視為冷水技潛轉換側掛的理想選擇之一。實際上,不少歐美乾衣潛水員反映,採用Toddy Style 後在攜帶鋼瓶和多重裝備時仍能保持良好 trim和平衡.。此外,由於Toddy Style 還能輕鬆安裝側掛閉路呼吸器(如T-REB)而無需更換整套背帶,這使其在CCR洞穴潛水社群也獲得了一定接受度。總的來說,在技術潛水領域,Toddy Style 憑藉其兼容彈性和整合創新,吸引了那些需要在不同系統(開放式雙瓶、閉路、側掛等)間切換的潛水員。
在休閒潛水方面,兩者的滲透情況有所不同。Razor 由於早期定位專業,價格較高且調校需要專業指導,最初在娛樂休潛圈子的普及度不高。然而隨著側掛在2010年代中期被PADI等推廣為休閒課程選項,一部分高階休閒潛水員也開始採用Razor訓練或潛水。一些Razor教練開設了休閒側掛班,教授以Razor為基礎的配置技巧,逐步讓Razor進入了一部分休閒市場。特別是Razor 4推出旅行者版本的輕量背帶後,更加迎合經常度假潛水的愛好者:可拆卸的Travel Harness減輕了重量,方便攜帶。Razor 在宣傳中也強調其在溫暖水域的舒適貼身,如同第二層皮膚,適合休閒FUN潛享受。因此目前Razor 系統已不再侷限於洞穴或沉船,在有經驗的休閒潛水族群(尤其是側掛愛好者)中也擁有一定知名度。
Toddy Style 雖以技術潛水起家,但它的多功能性也吸引了一部分休閒潛水員。由於其基本套裝即可兼作傳統後掛單瓶裝備使用,安裝外部單瓶適配板後可直接背一支氣瓶當作旅行用BCD),一些度假潛水者發現購買一套Toddy Style即可滿足多種需求,具有經濟實惠性。Toddy Style 官方也宣稱其系統「從度假放鬆潛水到高階技術深潛都同樣適用」。不過相對而言,Toddy Style 在亞洲等休閒潛水市場仍屬新穎,小眾群體居多。由於該系統在調校和使用上有其獨特之處,需要接受過特定訓練的潛水員才能充分發揮優勢,一般休閒潛水中心較少備有此套裝供初學者使用。因此,目前Toddy Style 在休閒潛水領域的滲透主要局限於對裝備有高度興趣並願意嘗試新系統的潛水員,以及少數在技術教練帶領下體驗側掛的團隊。
綜上,在技術潛水圈,Razor 以其悠久口碑和洞穴探險實績獲得廣泛接受,而Toddy Style 則以解決特殊需求(冷水、CCR、多用途)而迅速崛起,成為主流側掛之外有力的競爭者。在休閒領域,Razor 憑藉品牌知名度和版本更新逐漸被部分高階休閒玩家接受;Toddy Style 則尚在擴展階段,但其獨特優勢正吸引更多潛水員關注
品牌歷史發展與成功關鍵
Razor:歷史沿革與成功因素
Razor 品牌的成功與其創始人以及洞穴潛水發展密不可分。Steve Bogaerts作為Razor系統的發明者,是一位英國籍的資深洞穴探險家,長年定居墨西哥從事洞穴潛水與教學。2006年,Bogaerts為了突破猶加敦半島水下洞穴的探索限制,設計出第一代Razor側掛系統,並在此後兩年中親身進行了大量極限潛水實測。Razor 1代極簡且可靠的表現使其迅速贏得了洞潛同儕的讚譽,甚至出現了各地潛水員爭相模仿自製「類Razor」裝備的風潮。為了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Bogaerts在墨西哥開始培訓其他教練掌握Razor配置並推廣該系統。2009年前後,Razor推出商業量產的Razor 2系統,加入了一些改良(如可拆式氣囊和更完善的配重袋),並透過歐洲和北美的代理展開銷售。Razor 品牌自此逐漸建立全球供應與訓練網絡:許多著名技術潛水教練如Steve Martin、Garry Dallas等成為Razor的倡導者,在世界各地教授「Razor側掛課程」,加深了市場認可度。可以說,Razor 的成功關鍵在於創始人過硬的探險實績和口碑,以及他們及時將經驗整理轉化為商用產品和培訓體系的能力。透過真實探險證明了產品性能,再透過教練網絡分享配置哲學,Razor 成功塑造了「專業側掛首選」的品牌形象。
Razor 發展至今已經歷多次迭代升級,但始終堅守其核心理念(極簡、流線)。這種專注與創新並行的策略也是其成功因素之一。例如,面對冷水技潛市場對更大浮力和冗餘的需求,Razor團隊並未固守早期設計,而是研發了第四代產品引入冗餘雙氣囊與更靈活的配重系統,擴大了適用範圍。同時,他們保持對細節的不斷改進,如Razor 4更新了更柔軟但強韌的織帶、更易用的Delta肩板和收納袋等,使系統更易調整、更舒適。這些升級既迎合了技術潛水安全標準,也照顧到休閒旅行的便利性,可謂與時俱進。再者,Razor 品牌積極參與各類潛水展會與社群活動,透過研討會、示範影片等方式保持熱度,例如在DEMA等潛水展上展示Razor新品,由Bogaerts親自講解系統特色,增強了用戶信心。Razor 社群用戶之間也形成良好口碑傳播,透過論壇和社交媒體分享調校經驗,進一步鞏固品牌忠誠度。概括而言,Razor 的歷史成功主要源自:創辦人權威背書、產品研發貼合需求、完善的教學推廣體系,以及持續創新保持領先。
Toddy Style:歷史沿革與成功因素
Toddy Style 系統的崛起則代表了側掛領域後來居上的創新力量。其創始人 Thorsten “Toddy” Wälde 本身是全球頂尖的洞穴潛水探險家之一,也是歐洲撒丁島Protec洞穴潛水中心的老闆兼教練訓練官。Toddy 在1990年代末期就投身洞穴潛水並深受墨西哥側掛風格影響,但長期在歐洲從事深洞和冷水域探險讓他意識到當時主流側掛裝備在某些方面的不足。特別是針對重裝備(如鋼瓶、乾衣和後備推進器、閉路等)的平衡配重,以及氣源配置的迅速切換,傳統系統缺乏完善方案。經過多年的試驗與摸索,Toddy 著手設計屬於自己的側掛系統,大約在2014年前後推出了Toddy Style TS 系列。由於Toddy本人在洞穴/技潛界的聲望,該系統一推出即受到歐洲技潛圈關注。尤其InnerSpace Explorers (ISE)等技潛培訓機構開始將Toddy Style引入課程,讓學員有機會接觸這套新配置。Toddy Style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差異化優勢:相較當時市面其他系統,TS提供了一套從背掛雙瓶、開放式側掛到側掛CCR都能通用的架構,對潛水員極具吸引力。例如,不少歐洲潛水教練發現,採用Toddy Style教學可以讓學生直接使用標準雙瓶調節器組合練習側掛,不必先購置昂貴的左閥鋼瓶或特殊長軟管,降低了門檻。再者,Toddy Style 兼顧洞穴探險與日常休閒的設計,使其覆蓋面廣:對專業者,它足以應付複雜環境;對業餘者,它日常使用也不嫌過度。這使得TS系統很快積累了一批忠實擁護者。
在品牌發展方面,Toddy Style 採取了小眾精英路線。Toddy沒有通過大型廠商批量生產銷售,而是以歐洲為中心,在各地遴選授權教練與代理商。Toddy本人亦親力親為地在全球各地辦工作坊、講座,示範TS系統的設定與技巧。例如他在亞洲的臺灣、香港等地合作教練舉辦體驗活動,直接向當地潛水員推廣(社群帖子稱其系統「獨特簡約,將為你開啟新視野」。透過這種口碑行銷和親身教授,Toddy Style 在沒有大型廣告的情況下依然打開了知名度。品牌成功的另一關鍵在於其背後所代表的完善課程體系和理念。Toddy 強調這不僅是套裝備,也是「一套完整的哲學方法」:包含了氣管配置、操作流程、訓練科目等標準化概念。他和其團隊將多年側掛探險經驗融入培訓教材,推出了TS側掛課程,使學員不僅學會使用裝備,更理解其中的邏輯(例如配重如何最佳化、如何在不交叉氣管的情況下實現氣源共享等)。這套統一概念的訓練使得經認證的TS潛水員更有效率、安全地使用系統,也增強了用戶對品牌的信任度和歸屬感。最後,Toddy Style 的不斷研發迭代也是成功因素之一。自初代TS1問世後,團隊根據反饋推出了加強翼管材料的TS2(耐磨PVC外殼,用於洞穴沉船環境)和最高階的TS3(Kevlar外殼,加強縫線)版本。他們還開發了碳纖維背板等升級配件以減輕重量,滿足旅行潛水需求。這些舉措表明品牌能適應不同市場需求,保持產品競爭力。
總體而言,Toddy Style 品牌的崛起體現了技術創新+領袖號召力的結合:透過Toddy在業界的聲望和親自推廣,將一套針對性強的優秀系統成功帶入市場。其強調訓練與理念的同步傳播,營造出一種忠實社群,使品牌在激烈競爭的裝備市場中站穩了腳跟。
使用者評價、優點與缺點
Toddy Style 的使用者反饋與評價
優點: 從使用者反饋看,Toddy Style 的主要優勢在於舒適性與穩定性。許多曾使用雙瓶背掛或其他側掛系統的潛水員表示,Toddy Style 在水中的平衡感極佳:配重平均分佈於背部兩側後,潛水員保持水平不費力,即使攜帶鋼瓶和厚重乾衣也不易出現翻滾側傾。雙背板貼身設計讓裝備緊湊服貼,減少了水阻,同時提供額外的支撐力,在長時間潛水時減輕了腰背負擔。有潛水員形容穿上Toddy Style後,「整個人像被穩定地夾在裝備中」,在飄流區域也不容易左右搖晃失衡。調整便利也是一大優點:肩帶的黏扣調節系統使得著裝調整時間大為縮短,可快速適應不同厚度的潛水衣或不同體型的潛伴分享使用。一些教練在課程中使用Toddy Style示範時,學員只需幾分鐘就能調好尺寸,相比傳統繩帶需要不斷調節長度更加高效。此外,Toddy Style 對裝備組合的包容性廣受好評——不需特殊氣瓶或配件即可投入使用,這讓初次接觸側掛的人感到友好。對於旅行者,TS系統還能透過更換背板配置輕鬆在側掛與單瓶背掛模式間轉換,模組化程度高。在耐用性方面,選用的材料如Kevlar外殼、V4A不鏽鋼部件等都表現出色。實際用戶反映,即便在擠磨尖銳岩壁的洞穴中,TS氣囊外殼也甚少磨損破裂。總結而言,Toddy Style 贏得用戶青睞的優點在於:貼身舒適、平衡穩定,調整靈活,兼容性強且結構堅固。
缺點: 然而,Toddy Style 也有其局限和爭議點。首先被部分用戶詬病的是重量與體積問題。由於雙金屬背板的結構,TS系統本身在水中有不小的負浮力,對於主要在溫暖海域、穿薄湿衣的潛水員來說可能顯得累贅。有潛水員計算,如配備兩塊全尺寸鋁合金背板,整套裝備自重約3.5公斤以上;如果升級不鏽鋼厚背板或堆疊背板以增加配重,陸上搬運更為吃力。當不穿乾衣時,這些內建的重量在水下無法拋棄,萬一氣囊失效需要依賴緊急浮力(如打SMB氣囊求浮力),恐怕難以支撐雙背板的重量。因此一些主要從事休閒潛水的人認為TS對他們來說有些「過度設計」,平時用不上那麼多配重反而平添阻力。第二,狹窄空間適應性引發討論。儘管官方聲稱Toddy Style在狹窄環境中同樣適用且堅固,但部分資深洞穴潛水員仍對硬質背板是否會在極窄洞穴中卡阻表示擔憂。
Comments